tags: 体质
pages: 121 122
aliases: 质,素,素禀,气质,禀赋
体质,是指个体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、生理功能、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化特性。体质通过人体形态结构、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差异性表现出来。
中医学对体质的认识,渊源于《黄帝内经》
,常用“形”“素”“质”等表述体质,明确指出体质与脏腑的形态结构、气血盈亏有密切的关系,并研究了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差异性,如《灵枢·寿夭刚柔》
说:“人之生也,有刚有柔,有弱有强,有短有长,有阴有阳。”古代文献中和“体质”相关的、用以说明个体特性的术语很多。如《黄帝内经》
提出“质”“素”;唐《备急千金要方》
提出“素禀”;宋代《妇人大全良方》
提出“气质”;明代张介宾称为“禀赋”等。《灵枢·阴阳二十五人》
应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体质分类及其特征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。宋·钱乙《小儿药证直诀》
将小儿的体质特征精辟地概括为“成而未全”“全而未壮”“脏腑柔弱,易虚易实,易寒易热”。宋·陈直《养老奉亲书》
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,特别是心理特征进行阐述。明·张介宾较早运用“体质”一词,如《景岳全书·杂证谟·饮食门》
说:“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,凡藜藿壮夫,及新暴之病,自宜消伐。”提出体质不仅受先天禀赋的影响,也受后天因素的影响。清代以后,“体质”一词应用较多,普遍用来表述不同个体的生理特殊性。如《临证指南医案·呕吐》
说:“凡论病先论体质、形色、脉象,以病乃外加于身也。”可见叶天士对体质辨证应用之精当,是辨体论治的示范。清代温病学家则从温热病学角度,对体质的分型及临床脉症、体质与温病的发生、发展、转归、治疗、用药关系进行阐述,使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新的发展。
体质源于长久的自然进化与适应,因而有着先天与后天的不同。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形与神的协调统一,正如《类经·藏象类》
说:“形神俱备,乃为全体。”体质的基本概念,包含形、神两方面的内容,一定的形态结构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,而良好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则是正常形态结构的反映,两者相互依存,相互影响,在体质的固有特征中综合地体现出来。